快来笑这个被骗的小丑-剥削与个人奋斗

简单聊一聊被滥用于各种剥削场合的个人奋斗

Posted by Weathour on September 24, 2024

“快来笑这个被骗的小丑!” 这是一个新系列,用于简单聊一聊生活中常常听到的鸡汤或者道德绑架中的逻辑错误,不要在被戏弄的时候当一个一直点头的小丑。这个系列将会简单揭开遮掩其生产关系的丑陋外壳,帮助穿越幻想。

聊一聊被滥用于各种剥削场合的“个人奋斗”

在各种环境中,像是老板或者某种“师傅”常常将繁重的、甚至是剥削性的工作与奴仆(在符号系统中弱其一等难以反抗的人,真的接受了自己低人一等,可以参考主奴辩证法)的个人奋斗和成长联系起来。他们声称,通过在项目中的各种杂务工作,员工或年轻学者能够学习和成长,并在工作之余继续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提升。然而,实际工作过程中,由于组织结构和工作负荷的原因,被剥削者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真正的学术思考和成长。

以下将从逻辑分析意识形态来源驳斥三个方面,对骗子们的这种论述进行深入探讨。

然后从行动者的角度,给出相关的建议,也可以理解成“老保”的自我辩护。


一、逻辑分析

1. 美化剥削为学习机会

逻辑陈述:骗子认为,让下位者承担繁重的项目杂务,可以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,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。

逻辑结构

  • 前提1:实践是学习的重要方式。
  • 前提2:项目杂务工作提供了实践机会。
  • 结论:因此,参与项目杂务工作有助于下位者的学习和成长。

2. 将过度工作合理化为奋斗精神

逻辑陈述:骗子强调,在工作余下的时间中进行思考和成长是个人奋斗的体现,过度工作是成功的必要代价。

逻辑结构

  • 前提1:成功需要个人的努力和奋斗。
  • 前提2:利用工作余下的时间进行学习体现了奋斗精神。
  • 结论:因此,下位者应该在完成繁重工作后,继续努力思考和成长。

3. 个人成长责任的转嫁

逻辑陈述:骗子认为,下位者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时间管理和努力程度,组织结构和工作负荷不是阻碍。

逻辑结构

  • 前提1:个人成长取决于个人的努力。
  • 前提2: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高效的时间管理克服困难。
  • 结论:因此,无法成长是个人原因,与组织结构无关。

二、意识形态来源

1. 新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

骗子的逻辑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,强调个人责任和自主性,主张个人成功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,忽视了结构性因素的影响。

  • 个人奋斗至上:将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奋斗和努力,淡化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影响。
  • 责任转嫁:将系统性问题个体化,认为失败或无法成长是个人能力或态度的问题。

2. 功利主义的绩效观念

这种逻辑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的绩效观,将一切活动都视为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手段。

  • 效率至上:强调工作的产出和效率,忽视了人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。
  • 工具化人际关系:将下位者视为完成任务的工具,而非有自主需求和发展的个体。

3. 资本主义的剥削逻辑

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,剥削被合理化,劳动者的过度劳动被视为正常。

  • 剩余价值的掠夺:通过让下位者承担更多的工作,以获取更多的成果和利益。
  • 劳动异化:下位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削者占有,他们与自己的劳动和发展目标相疏离。

4. 传统权威主义文化

受传统的主仆、师徒关系和权威主义影响,老板或师父的指令被视为不可质疑。

  • 尊卑有序:强调上下级关系,要求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安排。
  • 批判精神缺失:抑制了对不合理现象的质疑,维护了权威的地位。

三、驳斥

1. 学习与剥削并非同一回事

反驳:实践确实是学习的重要方式,但前提是实践活动具有学习价值,并且参与者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反思和总结。过度的杂务工作往往是机械性、重复性的,缺乏真正的学习机会。

  • 缺乏学习价值:杂务工作通常不涉及核心技术或研究内容,无法提升专业能力。
  • 时间和精力的限制:繁重的工作负荷导致下位者身心俱疲,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。

结论:将剥削性的杂务工作美化为学习机会,是对学习本质的误解,也是对剥削行为的掩饰。

2. 过度工作损害身心健康

反驳:强调个人奋斗固然重要,但忽视了人的身心极限和可持续发展。

  • 健康代价:长期的过度工作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,如疲劳、焦虑、抑郁等。
  • 效率降低:过度的疲劳会降低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,得不偿失。

结论:要求在过度工作后仍保持高水平的学习和思考是不切实际的,也是对个体健康的不负责任。

3. 组织结构问题不能归咎于个人

反驳:组织结构和工作安排的不合理,才是阻碍小导师和学生成长的主要原因。

  • 系统性障碍:工作流程的繁琐、任务的过度分配、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等,都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。
  • 权力不平等:下位者缺乏对工作内容和任务分配的发言权,无法自主规划自己的发展。

结论:将个人成长的责任完全归于个人,忽视了组织结构的影响,是推卸责任的表现。

4. 剥削不可被合理化

反驳:任何形式的剥削都是对个人权益的侵犯,不应被任何理由合理化。

  • 道德问题:利用他人的劳动而不给予相应的回报,是不道德的行为。
  • 法律与伦理:剥削违反了劳动法和学术伦理,应当受到谴责和纠正。

结论:以学习和成长为名,实则进行剥削,既不合法也不合情理,必须被明确反对。


四、反转

小丑只会骂,行动者应该思考,并且蛰伏起来找到自己的位置,伺机打破恶性循环。

1. 日哭夜哭,能哭死剥削乎?

只会骂剥削的人,往往既不懂剥削,又不懂平等。 我们需要正视剥削,认清现实。

了解体系的结构和运作方式
  • 剖析权力关系:明确体系中各角色的权力分布和资源掌控情况,理解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模式。

  • 辨析利益链条:找出利益的流向,谁在获得最大收益,谁在承担最大的压力。

认识自身的处境和优势
  • 自我评估:了解自己的能力、资源、人脉,以及在体系中的位置。

  • 发现独特价值:找出自己独特的技能或资源,可以为自己在体系中寻找立足点。

2. 韬光养晦,庖丁所见无全牛

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 在生活过程中,该偷懒的要偷懒,韬光养晦,养好身体。

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
  • 保持专业关系:尊重一些权威,同时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,争取更多的信任和自主空间。

  • 拓展人脉网络:积极参与学术会议、研讨会,结识同行,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,为未来的发展铺路。

积累知识和经验
  • 深耕专业领域:在工作和项目中,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,为自己的独立研究打下基础。

  • 参与多样化项目:利用机会参与不同类型的项目,丰富自己的经验,拓展视野。

保持低调,谨慎行事
  • 避免锋芒过露:在体系中保持低调,不轻易表达对权威的不满,避免成为目标。

  • 慎重选择战场: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,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。

3. 顺势而为,夺话语权

要思考能够在什么样的程度改变组织结构,争取话语权。

风险评估与管理
  • 预判风险:在采取任何行动前,评估可能的风险和后果,制定应对方案。

  • 保护自身权益:在法律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,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。

寻找盟友,建立合作
  • 团结志同道合者:寻找与自己有相同理念的同事或学生,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。

  • 组建互助小组:通过合作项目、定期讨论等形式,共同提升能力,分享资源。

利用制度和政策空间
  • 熟悉制度规定:了解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规章制度,寻找可以利用的政策空间,如申请独立项目、争取经费等。

  • 参与体制改革:在可能的情况下,参与到学校或机构的管理中,推动透明度和公平性的提升。


四、用精神分析来洗白部分恶的传递者

其实混淆被剥削与个人奋斗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,部分受害者也是可团结的对象。

在对抗压迫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,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:最初的受害者在反抗的过程中,反而继承并再生产了他们所抵抗的意识形态。

我希望我的文章尽量避免精神分析,但是这种洗白式的内容,也确实是更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分析更有用。

重复强迫与创伤再现

人们会重复过去的痛苦经历,试图在新的情境中找到解决办法,但常常只是重复了痛苦本身。这是对创伤的一种应对方式,希望通过重复来掌控和理解创伤,但结果却是陷入循环。

  • 受压迫者在新的角色中,无意识地重演自己曾经的受害经历,对他人施加同样的压迫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处理自己的创伤,但实际上只是延续了压迫。

欲望的他者性与意识形态的再生产

受害者为了减轻焦虑和恐惧,可能会认同施暴者的特征和行为,以获得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。通过模仿压迫者的行为,受害者感觉自己不再是弱小无助的,而是拥有了力量。

受害者将压迫者的权威内在化,形成一个严苛的超我,不断地批评和惩罚自己和他人。在压迫性超我的驱使下,受害者可能对他人提出过高的要求,重复压迫性的行为模式。

也可以理解成拉康视角的,“欲望是他者的欲望”。受害者可能继续追求压迫性意识形态所鼓吹的成功标准,如权力、地位等。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,他们可能不自觉地再生产了压迫性的结构。

  • 研究生可能认为,只有成为像导师一样的人,才能获得成功,因此在获得权力后,模仿导师的行为,继续压迫他人。

五、团结

幻想的穿越,需要集体的力量。

正如那个笑话一般,精神病院中的病人已经意识到自己不是虫子了,但是外面的鸡并不知道。

我知道他这是剥削,而不是为了我的个人奋斗。但是他知道吗?

一个人在那受挫与苦闷,到头来只能做阿Q,归根究底,还是得团结起来打出去!